推荐阅读
3年发表6篇SCI,又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
他总说自己不优秀,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;他的学习生涯坎坷无数,却总能让磨难化险为夷;他是暖男,也是师弟们眼中的榜样……他是201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周榆力,3年发表6篇SCI,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,传说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周榆力,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。研究生期间连续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一等奖2次,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,“西华之星·学术研究之星”2次,2019年唐立新优秀学生标兵奖学金,2018年全国3D大赛全国一等奖。主持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,作为主研参与横向项目2项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。在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、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、Ceramics International、CrystEngCom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,其中,最近的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英国皇家化学会(RSC)旗下期刊CrystEngComm报道。
想要了解优秀的他
就紧跟着我们的步伐
走入他的世界
了解他的科研之路
◆主动出击 成功就在当下◆
本科学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周榆力,在大一时考取了本硕连读的资格,得到了学校的推免名额。当时的他还是一个青涩的少年,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,除了明确自己要继续深造,对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并没有准确的把握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他没有选择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而是静心沉气,扎实地学习基础知识,累积跬步,为未来创造条件。
大三时,他与导师王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,在导师的引导下,周榆力逐渐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。怀着满腔热血的他,在与导师交流后的第二天就立即到导师的课题组里开展科研工作。在课题组里学习的日子里,从基础知识及软件的学习,到文献的阅读与总结,他认真做好每一个点的记录与整理。他静下心去学习、探寻、积淀,提升自己的科研综合能力。正如导师所说:“一个人只有蹲下去,才有可能跳得更高。”
从那时起,周榆力正式开启了自己的“科研路”。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,导师的指引与团队的协作在他的科研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在平时的学习中,他时常向老师汇报自己最近的研究情况,让导师了解他的学习状态、创新思路和实验进展,以便为接下来的科学研究做出相应规划。
周榆力在做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时,做过单一的、p-n异质结的,一次偶然的机会下,他的脑海里突然迸发出一个“做出商业化柔性气敏材料”的想法。他几经思考,多次计算,将一套完整的想法呈现了出来。经过不断跟导师沟通,加上团队的配合以及无数次的思路转换,以PPTA纤维为基层的柔性气敏材料被做了出来。
“做科研就是要不断想出新的点子。”周榆力说,“有的事情看似难以解决,但只要敢于尝试,积极与导师、团队沟通,主动跨出第一步,就有可能实现。”他踏实地完成自己的每一步,坚守内心的追求,凭着一颗赤子之心,主动出击,把握每一次成功的机遇。在磨砺和蜕变之后,呈现属于他的精彩。
◆永不言弃 办法总比困难多◆
成功的过程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一路走来,周榆力历经了不少“意外”——科研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困难……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,是他硕士生涯第一篇SCI的发表经历。
周榆力硕士生涯发表的第一篇SCI
2016年9月,周榆力开启了“高性能铝合金关键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”的研究课题。经过三个月的调研、反复试验、数据分析,终于在寒假前夕完成了论文雏形。对于当时的他而言,英语是最大的难题。小到单词不规范、语法错误、修饰词不准确、表达不精准,大到文章逻辑不清晰、分析问题不深入等,都在这篇“处女作”中体现出来。
冬天的夜晚特别寒冷,为了赶在春节前完成文章的送审,除了睡觉和吃饭,其余的时间都被周榆力用在了科研上,每天都至少要熬到凌晨才回到锦地苑,第二天不到8点又前往实验室。“日复一日,好像自己都不知道疲倦了。”周榆力说。
不知经历了多少个这样的日夜奋战,论文最终成稿。接着,周榆力又开始了漫长的投稿拉锯战。第一次投稿,5天后被拒稿,编辑认为语言不符合他们期刊的标准;第二次投稿,半个月后,审稿人以文章质量不够为由建议拒稿;第三次投稿,一周后,编辑以文章创新性不够为由拒稿;第四次投稿,一周后,编辑以文章与该期刊研究领域不符为由拒稿……
周榆力发表的SCI论文
在接连被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、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、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& Technology等期刊拒稿后,周榆力陷入了迷茫,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、自己做的工作是否毫无价值,这些都极大程度地磨灭了他对科研的兴趣。导师在知晓情况后开导他说:“困难挫折中强劲前行,才能做到更高的学问、炼得更优的品质、成就更好的自己。”导师的话语给了周榆力力量。
“办法总比困难多。写论文最难的日子我都挺过去了,那个时候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。”周榆力说,“根据审稿人、编辑对文章的意见,我仔细修改论文,鼓足勇气开始了新一轮的投稿。”历时2个多月的审稿,周榆力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终于打动了主编,随后审稿人根据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问题。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十分耗费精力,又险些让周榆力陷入了绝望。“需要花时间补充实验、测试数据、深入解释问题……那时候真的有点撑不住了,但都走到这里了,怎么可能放弃。”
在导师的陪伴与鼓励下,他逐字逐句修改,继续着自己专业的态度精心钻研,将“难上加难”变成了“大功告成”。“当时真是一个字一个字斟酌,可以用‘吹毛求疵’来形容。”他说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披荆斩棘,努力的道路上总是形单影只。后来,周榆力不断主动出击,发表6篇SCI论文,其中,最近的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英国皇家化学会(RSC)旗下期刊CrystEngComm报道。
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CrystEngComm报道
“也没有原因,就这么坚持下来了。”周榆力说:“不过,有过这样的经历后,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,即使面对再困难的事,都可以迎难而上,永不言弃。”
◆严谨认真,亦是个“暖男”◆
周榆力说:“我走过最漫长的路就是科研路,这条路没有任何套路,有的只是深沉的脚印。”科研的经历使周榆力对待任何事都十分的严谨且认真,他也将这样的态度带入了自己的生活。
在师弟们的眼中,周榆力是个“不近人情”的师兄。他对师弟们十分严格,对待论文更是要求精益求精。“有一次,一个小师弟拿论文给我修改,我发现他存在逻辑混乱、语法错误、长句表达不清晰等问题,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问题所在,让他下去自己检查修改。师弟来问我一次,我就让他继续改一次……就这么反反复复好多次。”周榆力说,“起初师弟对我这样的行为很不满,也不理解,觉得我在故意刁难他。但后面他的论文成果非常不错,他明白了我这么做的意义,也十分感激我。”这位小师弟现在成为了他很好的朋友,空闲和放松时,两人常常相约一起骑行。
谈到科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,周榆力说:“在能力上,我收获了实打实的知识和见识,在做科学研究中我也时常犯些小错误,但我能从错误中学习到新东西,这对我的未来帮助很大。”
披星戴月,坚持造就优异;历经苦难,逆境唤醒本色;阅尽千帆,厚积方能薄发……毕业的日子悄然来临,这个曾经的逐梦少年已然走上了梦想的大道,站在所有人面前。
“我始终相信:你若盛开,蝴蝶自来。让我们在科研之路上奋力奔跑吧!”周榆力说,“因为我们心里有火,眼里有光!”
西西看学院
点击蓝色字段查看相关学院(字体颜色为灰色的学院正在更新中)马克思主义学院 丨经济学院丨 管理学院 丨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丨 外国语学院 丨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丨 音乐与舞蹈学院 丨 社会发展学院 丨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丨 理学院 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丨 机械工程学院丨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丨 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 丨 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丨 汽车与交通学院 丨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丨 体育学院 丨 知识产权学院、法学院 丨 大健康管理学院 丨 航空航天学院 丨 应急学院 丨 西华学院 丨 国际教育学院 丨 应用技术学院 丨 创新创业学院 丨 继续教育学院
作者:孔维睿、邹可惠芝、杨福欣
图片来源:受访本人
编辑:唐瑞
编审:翟元平、王舒
点亮在看!
为优秀的西瓜籽点赞!